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服牛乘马 正文

服牛乘马

2016-12-12 07:37:1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游戏规则

成语接龙团体游戏

一、游戏简介:

成语接龙形式活泼,让成语变得简单易记,使人思维敏捷、变得睿智;此外,成语接龙让人们读起来趣味盎然,受益匪浅。

二、成语接龙的游戏规则:

第一个人先说一个成语,由第二个人接,接的这个成语首字必须和第一人所说成语的尾字母音相同,以此类推,直至有人说不上来受罚为止。例如: 1.第一人说出开头的成语,如“人山人海”;

2.下面接的人必须接上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如“人山人海”,就要说“海”字开头的成语(可以说同音字);

3.就这样一直接下去,到谁那接不上来(中断),就得受惩罚。

三、受罚的具体处罚:

没接上的同事自己出一个节目,随便什么节目都行,只要能娱乐到观众就行。

四、游戏中的具体实例:

德高望重 重义轻财 财大气粗 粗制滥造 造茧自缚 缚鸡之力 力透纸背 背水一战 战战兢兢 兢兢业业

口不择言 言而无信 信口雌黄 黄粱一梦 梦寐以求 求之不得 得寸进尺 尺蠖之屈 屈指可数 数一数二

鱼目混珠 珠联璧合 和盘托出 出口成章 章台杨柳 柳暗花明 明辨是非 非同小可 可想而知 知法犯法

豆蔻年华

讳莫如深

一马当先

异想天开

众少成多

胸有成竹

目无余子

出入平安

一刀两断

长年累月

后发制人

意味深长

正人君子

机关算尽 华而不实 深仇大恨 先见之明 开门见山 多此一举 竹报平安 子虚乌有 安居乐业 断章取义月圆花好 人无完人 长话短说 子孙后代 尽力而为 实事求是 恨之入骨 明明白白 山南海北 举足重轻 安富尊荣 有目共睹 义气相投好歹不分 人尽其才 说三道四 代代相传 为期不远 是非曲直 骨瘦形销 白虹贯日 北道主人 荣华富贵 睹物思人 投其所好分秒必争 才貌双全 四面八方 传为佳话 远见卓识 直言不讳 销声匿迹 日新月异 人才出众 贵而贱目 人才辈出 好景不长 争先恐后 全心全意 方方正正 话不投机 识文断字

字里行间 间不容发 发奋图强 强人所难 难解难分 分内之事 事在人为 为人师表 表里如一 一马当先 先公后私 私心杂念 念念不舍 舍近取远 远交近攻 攻心为上 上上下下 下不为例 例行公事 事半功倍

顺水人情

灰心丧气

人心归向

眉目如画

势焰熏天

打成一片

穿井得人

叶落知秋

困兽犹斗

通今博古

叶公好龙

好为人师

天怒人怨

才疏意广

利欲熏心

当务之急

古貌古心 情急智生 生离死别别有用心 心如死灰 气焰熏天 天长日久久安长治治病救人 向壁虚造 造谣惑众众擎易举举案齐眉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虎类狗狗仗人势 天悬地隔隔世之感感激涕零 零敲碎打 片甲不回回天之力力不从心 心坚石穿 人亡物在在所不惜 惜墨如金金枝玉叶 秋色平分分斤掰两两瞽相扶扶危济困 斗鸡走狗狗血喷头 头童齿豁豁然贯通 古调单弹弹尽粮绝绝无仅有 有枝添叶 龙马精神神魂颠倒倒持泰阿 阿其所好 师出无名名存实亡亡魂丧胆 胆大包天 怨天尤人人己一视视同路人 人尽其才 广土众民民胞物与与世无争 争权夺利心灵手巧巧不可接接三连四四亭八当 急流勇退退避三舍舍己救人 人心不古 心手相应应付裕如如释重负 负荆请罪

+ 罪恶滔天 + 天昏地暗 + 暗箭伤人 + 人存政举 + 举世瞩目 + 目无全牛 + 牛刀割鸡 + 鸡鸣狗吠 + 吠形吠声 + 声应气求 + 求田问舍 + 舍己从人 + 人微权轻 + 轻重倒置 + 置之脑后 + 后来居上 + 上下一心 + 心灰意冷 + 冷暖自知 + 知人之明 + 明争暗斗 + 斗转参横 + 横七竖八 + 八方呼应 + 应付自如 + 如花似锦 + 锦心绣口 + 口沸目赤 + 赤胆忠心 + 心平气和 + 和盘托出 + 出将入相 + 相惊伯有 + 有求必应 + 应有尽有 + 有名无实 + 实逼处此 + 此唱彼和 + 和而不同 + 同工异曲 + 曲尽其妙 + 妙手空空 + 空谷传声 + 声势浩大 + 大度包容 + 容光焕发 + 发扬光大 + 大有人在 + 在家出家 + 家贫亲老 + 老羞成怒 + 怒发冲冠 + 冠盖相望 + 望子成龙 + 龙争虎斗 + 斗酒只鸡 + 鸡口牛后 + 后患无穷 + 穷凶极恶 + 恶醉强酒 + 酒入舌出 + 出以公心 + 心术不正 + 正襟危坐 + 坐观成败 + 败军之将 + 将伯之呼 + 呼幺喝六 + 六尺之孤 + 孤独矜寡 + 寡不敌众 + 众所周知 + 知无不言 + 言过其实 + 实获我心 + 心到神知 + 知小谋大 + 大名鼎鼎 + 鼎鼎大名 + 名目繁多 + 多愁善感 + 感慨万千 + 千载难逢 + 逢人说项 + 项背相望 + 望穿秋水 + 水尽鹅飞 + 飞蓬随风 + 风行革偃 + 偃武修文 + 文不加点 + 点石成金 + 金舌蔽口 + 口讲指画 + 画脂镂冰 + 冰雪聪明 + 明镜高悬 + 悬鹑百结 + 结驷连骑 + 骑驴觅驴 + 驴前马后 +

后继无人 + 人微言轻 + 轻而易举 + 举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灾乐祸 + 祸国殃民 + 民富国强 + 强作解人 + 人多势众 + 众口铄金 + 金刚怒目 + 目光如鼠 + 鼠窃狗偷 + 偷工减料 + 料事如神 + 神通广大 + 大敌当前 + 前所未闻 + 闻一知十 + 十围五攻 + 攻苦食淡 + 淡汝浓抹 + 抹月秕风 + 风花雪夜 + 夜郎自大 + 大打出手 + 手到病除 + 除暴安良 + 良工心苦 + 苦大仇深 + 深入人心 + 心安理得 + 得胜回朝 + 朝梁暮陈 陈陈相因 + 因循守旧 + 旧地重游 + 游山玩水 + 水涨船高 + 高义薄云 + 云兴霞蔚 + 蔚然成风 + 风流罪过 + 过街老鼠 + 鼠目寸光 + 光前绝后 + 后发制人 + 人云亦云 + 云过天空 + 空穴来风 + 风卷残云 + 云泥之别 + 别具匠心 + 心口如一 + 一丝不挂 + 挂一漏万 + 万古长青 + 青黄不接 + 接二连三 + 三牲五鼎 + 鼎足而三 + 三命而俯 + 俯仰由人 + 人一己百 + 百折不回 + 回味无穷 + 穷极无聊 + 聊以自慰 + 慰情胜无 + 无拳无勇 + 勇往直前 + 前挽后推 + 推己及人 + 人众胜天 + 天灾人祸 + 祸福相依 + 依依不舍 + 舍己为人 + 轻而易举 + 举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灾乐祸 + 祸国殃民 断章取义 义无反顾 顾此失彼 彼弃我取取义成仁_仁人义士_士农工商_商彝周鼎 鼎铛有耳_耳闻目击_击其不意_意在笔先_先难后获 获隽公车_车无退表_表里相应_应有尽有_有生力量 量才录用_用一当十_十恶不赦_赦过宥罪_罪魁祸首 首屈一指_指破迷团_团头聚面_面红耳赤_赤壁鏖兵 兵连祸接_接三连四_四海波静_静影沉璧_璧合珠联 联袂而至_至圣至明_明公正义_义不反顾_顾盼生辉 辉光日新_新故代谢_谢天谢地_地主之谊_谊不容辞 辞金蹈海_海水难量_量

篇二:有“牛”的好句子

有“牛”的好句子

搏牛之虻 版筑饭牛 充栋汗牛 椎牛发冢 吹牛拍马

槌牛酾酒 椎牛歃血 椎牛飨士 初生牛犊不怕虎 床下牛斗

喘月吴牛 对牛鼓簧 带牛佩犊 对牛弹琴 多如牛毛

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 服牛乘马 放牛归马 风牛马不相及

饭牛屠狗 割鸡焉用牛刀 归马放牛 隔山买老牛 汗牛充栋

汗牛充屋 呼牛呼马 汗牛塞栋 呼牛作马 襟裾马牛

鸡口牛后 裾马襟牛 九牛二虎之力 瘠牛羸豚 九牛拉不转

九牛一毫 九牛一毛 鸡尸牛从 茧丝牛毛 鲸吸牛饮

扛鼎抃牛 犁牛骍角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犁牛之子

马勃牛溲 马浡牛溲 猕猴骑土牛 卖剑买牛 马面牛头

马牛襟裾 买牛卖剑 马牛其风 目牛无全 买牛息戈

目无全牛 牛不喝水强按头 牛刀割鸡 牛鼎烹鸡 牛刀小试

牛高马大 牛鬼蛇神 牛黄狗宝 牛骥共牢 牛角挂书

牛角书生 牛骥同槽 牛骥同皂 牛骥同皂 牛角之歌

牛口之下 牛郎织女 牛马襟裾 牛毛细雨 牛农对泣

泥牛入海 牛溲马勃 牛溲马渤 牛头不对马面 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马面 牛童马走 牛听弹琴 牛蹄之涔 牛蹄之鱼

牛蹄中鱼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牛星织女

牛衣病卧 牛衣对泣 牛衣岁月 牛羊勿践 牛衣夜哭

牛之一毛 庖丁解牛 气冲斗牛 气冲牛斗 气喘如牛 气克斗牛 骑牛读汉书 骑牛觅牛 牵牛下井 敲牛宰马

牵牛织女 气吞牛斗 齐王舍牛 气壮如牛 如牛负重

杀鸡焉用牛刀 司马牛之叹 散马休牛 鼠入牛角 兔角牛翼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屠所牛羊 吴牛喘月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亡羊得牛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犀牛望月

蹊田夺牛 羞以牛后 犀照牛渚 一牛吼地 一牛九锁

一牛鸣地 一牛鸣 以羊易牛 争猫丢牛 执牛耳

钻牛角尖 壮气吞牛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於绝境。

【初生牛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么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把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

苍蝇飞进牛眼里——找累(泪)吃

苍蝇给牛牯抓痒——无济于事

吃了鱼钩的牛打架——勾心斗角

冲沟里放牛——两边吃(比喻两面受益,好处很多)

穿了鼻子的牛——让人牵着走

大车后面拴小牛——残毒(带犊)

登着耗子当成牛——吹的

丢了黄牛撵兔子——不知哪大哪小

躲过了老虎,又撞上了野牛——个比一个凶(比喻灾祸一个比一个严重)

风马牛——不相及

疯牛钻进死胡同——不好回头

好花插在牛屎上——真可惜

耗子钻牛角——越钻越紧

黑天捉牛——摸不着角

红头苍蝇叮牛屎——臭味相投

胡萝卜拴牛——跟着跑

花鞋踩在牛粪上——底子臭

黄牛打架——死顶

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比喻有计划地发挥作用)

黄牛拿耗子——有劲使不上

叫牛坐板凳——办不到

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比喻人多心,劲往一处使)

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比喻小得不什得一提)

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老母猪跟牛打架——豁出老脸来了

老母猪和牛打架——豁出命来摔

老牛不怕狼咬——豁出去

老牛吃青草——两边扫

老牛筋——难啃

老牛拉车——埋头苦干

老牛拉犁——有心无力

老牛拉破车——慢慢腾腾

老牛死了——任人宰割

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老牛走老路——照旧

老牛走路——不慌不忙

老牛钻狗洞——难通过

老鼠钻进了牛角——越往后越紧(比喻越来越不宽裕)

老水牛拉马车——不会套

老子偷猎几偷牛——一辈比一辈坏

老子偷猪儿偷牛——一个更比一个凶

老子偷猪儿偷牛——一辈强一辈

驴拉碾子牛耕田——各行其是(事)

驴子拉磨牛耕田——各走各的道

马嚼子套在牛嘴上——胡勒

蚂蚁抓上牛有尖——自以为上了高山

卖牛卖发娶回个哑巴——无话可说

没有笼头的野牛——到处伸嘴

免子当牛使——乱套了

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

牛鼻子上的跳蚤——自高自大

牛吃赶车人——无法无天

牛打架——死顶

牛犊拉车——乱套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牛犊子扑蝴蝶——看着容易做着难

牛粪堆上的蘑菇——好看不好吃

牛给羊抵头——仗着脸上

牛角尖对牛角尖——对好(尖)

牛角上挂稻草——轻巧(比喻说得十分简单,容易)

牛龛里的虫——硬钻(比喻硬往里挤)

牛拉汽车——怪事一桩

牛栏里关猪——靠不住

牛栏里伸进张马嘴——没你开曰的份儿

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

牛郎织女相会——年一次

牛奶里掺墨汁——黑白混淆

牛皮袄子反穿——逗虱子走穹路

牛皮鼓——声大肚子空(比喻声势大,但没有实际内容)

牛皮鼓,青铜锣——不打不响

牛皮鼓湿水——不响

牛屁股缝里的牛蛇虫——叉会钻空子,又会吸血(比喻极坏,既会投机钻营,又到处吮别人血)

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盯(叮)上不放

牛屁股后面念祭文——说空话

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比喻不损害到整体)

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

牛死日也落——祸不单行

牛蹄子两瓣——合不拢

牛蹄子上供——就显你角(脚)大

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各管各的

牛向上爬蚂蚁——不显眼

牛眼看人——高瞧了你

农村的老黄牛——苦了一辈子

骑老牛追快马——望尘莫及(比喻别人进步发展快,自己赶不上)

骑牛找牛——老糊涂

骑牛追马——望尘莫及

牵牛过独木桥——难过

牵牛花儿当喇叭吹——闹着玩

牵牛花讨好——顺杆爬

青草喂牛——有嫩的咬了

劝牛不吃草——白费口舌

三个饯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含有不值得的意思)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晒于的牛粪——文制制(制制)

生成的牛角——直不了

生成的牛角——拉不直

水牛背树时——轻而易举

水牛吃了萤火虫——肚里明白

水牛打架——勾心斗角

水牛过小巷——转不过弯来

水牛身上拔根毛——毫不在乎

死牛拉木马——动不动

唐三藏撞见牛魔王——舌头短截

天生的牛性——古怪

铁打的耕牛——动不得力(犁)(比喻不能用力。有时表示气力不足。有时表示无能为力或有力使不出)

铁铸黄牛——开不得犁

兔子驾辕牛打套——乱套了

温火爆牛肉——慢工夫

蜗牛的房子——背在身上

蜗牛赴宴——不速之客

蜗牛壳里睡觉——难翻身

蜗牛赛跑——慢慢爬

蜗牛走路——慢腾腾

瞎牛撞草堆——碰着就吃

鲜花插在牛屎上——不配

小牛架大辕——光蹦得欢拉不上套(比喻只能指手划脚,来真的就不行了) 野牛闯进火海里——有命没毛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真可惜(比喻真值得惋惜)

一根牛毛破八瓣——分的真细(比喻一点也不疏忽大意)

一口吃个牛排——贪多咽不烂

硬牛皮——看你咋吹

找擀杖摸到牛犄角——别扭出穹儿来了

篇三:人是什么——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人是什么——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翟玉忠

人是什么?

这是人类孤独面对自身及宇宙所提出的首要问题。它的答案不仅决定了人如何看待自身,还决定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我们的全部生活观念。

过去两千多年来,东西方哲人对这一千古之问分别作了回答。当代中国人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所以对西方哲人的见解耳熟能详。自初中时代起,老师就告诉了我们这一问题的标准答案,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

人能制造工具,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

感谢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这样的动物学家们坚韧不拔地努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科学家对黑猩猩等高级灵长类的长期观察研究表明:我们的近亲灵长类不仅是复杂的社会性动物,且会有目的地制造工具。

五十多年前,当珍妮·古道尔夫妇的摄像机第一次对准利用加工过的枝杆,从蚁穴中钓白蚁的非洲黑猩猩时,人与动物间的鸿沟在世人面前被瞬间冲破了——人类必须重新定义自身!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从基因组成到好恶情感,人和动物的分界实在太模糊——人仅仅是没有皮毛的动物吗?

难以释怀的困惑让笔者转向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的观念——这种观念似乎有一种超越时空的魅力,直到今天仍值得人类特别重视和反思。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

与西方宗教根深蒂固的原罪观念以及被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放大的“人生而平等”观念不同,中国先贤将人与天、地并列,作为三才之一,认为人的天然本性最为高贵,且能够通过心地上的修持提升人的本性。

传播甚广的蒙学经典《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性是来自天道、天命。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

喜、怒、哀、悲未发的气,就是性。至于性外在显现出来,则是由外境所引发的。性源自于分于道的命,而命是天生的。人道生于情,情又从性来??好恶,是人的本性,而好恶的对象则是物。善不善是人的本性,而造成善不善的原因则是外在的环境。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与《礼记·中庸》开篇所讲的“天命之谓性”是同一个意思,《孔子家语·本命解》中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都是讲天道赋予人的就是性。

在哲学层面,中国先贤普遍认为人(性)为贵。

郭店战国楚简《语丛一》中说:“夫天生百物,人为贵。”

《孝经·圣治篇》引孔子言曰:“天地之性(性,生命,生物——笔者注),人为贵。”

《礼记·曾子大孝》引述曾子闻诸孔子言:“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人为贵、人为大的观念给了中国人积极向上,乐天知命的精神基因。《列子·天瑞篇》载荣启期答孔子问云:“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

西汉大儒董仲舒曾详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认为礼义、仁义与“人最贵”是相辅相成的;人能行仁义,超然于万物之上,与天地相参,所以人最贵。《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上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疢音chèn,疢疾指弊端——笔者注)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

公元前140年,在上汉武帝著名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认为礼义本身就源于人天性的高贵。他指出:“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通“义”,下同——笔者注),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汉书·董仲舒传》)

人上承天道,本来是超越其他生物的。在家里有父子兄弟之亲,在外面有君臣上下之义,人们聚会相遇,有尊敬老人和分别长幼的规范,有礼节相互接待,欢愉地互相恩爱,这就是人可贵的地方。人类能够种植五谷作为食物,播种桑麻用来做衣服,饲养六畜,驾牛骑马,圈养虎豹,这是因为人为天之灵,比万物更可贵。所以孔子说:“天地之间,人是最可贵的。”人们明白了天性,就知道自己比万物可贵;知道自己比万物可贵然后知道礼义;知道礼义,然后注重礼节;注重礼节,然后安心乐道;安心乐道,然后喜欢遵从道理;做事能够遵从道理,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在政治实践层面,“人为贵”的观念应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形成奴隶制,平民社会盛行数千年的重要因素。东汉初年,孔子“天地之性人为贵”亦作为解放奴婢的基本理论,与林肯总统依《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给黑奴自由,解放奴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尽管其理论产生的文明背景有巨大的差异。

东汉光武帝即位次年就宣布释放奴婢,前后下过多次诏书,反对残害奴婢,要求释放他们。《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光武帝解放奴婢,也同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解放黑奴一样,对于稳定社会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理念使中国人摆脱了宗教传说时代的迷信,将人放在宇宙人生的本来位置上做理性地考察——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两千年前是这样,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信息时代依然是这样!

二、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中国先贤主张人性最贵,但反对抽象地看待命、性与情。因为人人生来禀赋不同,素质有高下之别,若空谈平等、自由之类概念,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正因为人各方面禀赋不同,才要我们通过修习,成圣成贤。在社会治理中,让智与愚,贤与不肖、能与不能,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定分止争,从而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也只有正确看待人类天生的不平等,才能实现实质上的平等,这就是“维齐非齐”。中国人的礼义观念,也建基于此。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音xǐ,五倍——笔者注),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物类之间不相一致,是万物本身的性质,或者相差一倍五倍,或者相差十倍百倍,或者相差千倍万倍。若你要把它们等量齐观,是扰乱天下的做法。

战国另一位大儒荀子则是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物之不齐”的。他认为,如天与地有上有下一样,万物本来就不是均等的,制礼的目的是使这些不均等的人实现和谐共处。《荀子·王制第九》上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名分职位相等了就谁也不能统率谁,势位权力相等了就谁也不能统一谁,大家平等了就谁也不能管理谁。有天有地,就有上下的差别;英明的帝王一出现,治理国家就有了一定的等级制度。两个同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帮助,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实现管理,这是合乎自然的道理。如果人们的权势地位相等,而爱好与厌恶又相同,那么由于财物不能满足需要,一定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混乱,社会混乱就会陷于困境了。古代的圣王痛恨这种混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分别他们,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来全面管理

他们,这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尚书》上说:“要整齐划一,在于不整齐划一。”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礼记·乐记》对此一言以蔽之:“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西汉董仲舒则是从性命、教化的角度论“物之不齐”,他强调圣人的作用,认为圣王是教化治理天下的重要环节。据《汉书·董仲舒传》:“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作瓦之人——笔者注)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

我听说,命是天所确定的,性是生来的本质,情是人的欲望。有的人夭折,有的人长寿,有的人仁慈,有的人卑鄙,好比造瓦铸金,不可能都是纯粹美好的,由于社会治、乱的影响,所以人的寿命、品行不一样。孔子说:“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以尧、舜实行德政,人民就仁慈长寿;桀纣肆行暴虐,人民就贪鄙夭亡。在上的人君教化在下的人民,下面的人民服从在上的人君,好像泥土放在模型里,听凭陶匠的加工;好像金属放在容器里,听凭冶匠的铸造。

纵横家经典《鬼谷子·捭阖第一》也指出:“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社会的治理是通过圣贤的治理实现的,这是中国传统贤能政治的普遍观念。上面说:“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事物是变化无穷的,又各归其位。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因此,圣人专一地把握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顺序,衡量人们的权谋和才能的优劣,比较他们技艺的短长,因材而用之。贤能和不贤能,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弱是有差别的。区别对待,有的可以捭,有的可以阖;有的可以进,有的可以退:有的可轻贱,有的可以贵,要根据他们各自的才能任用他们,实现无为而治。

中国文化认为,我们学习,就是要成圣成贤——达到圣贤的生命境界。学习的内容分为圣人(圣)和圣法(王)两个方面,前者重内圣修持,后者重外王治理,内圣外王一以贯之。《荀子·解蔽篇》说:“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学习也要知止。把学习范围止在哪里呢?把它限制在最圆满的境界。什么叫做最圆满的境界?就是通晓圣王之道——圣人,就是完全精通事理的人;王者,就是彻底精通制度的人。这两个方面都精通的人,就可以成为天下最高的师表了。所以学习,要把圣王当作老师,要把圣王的制度当作法度,效法圣王的法度而探求

他们的要点,并努力效法他们的为人。向往这种圣王之道并努力修习的,就是士人;效法这种圣王之道而近于它的,就是君子;真正通晓这种圣王之道的,就是圣人。

荀子这里将人的不同境界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而《庄子·天下篇》则将之分为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五个层次。总之,诸书的区分不甚严格统一,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心性的修持皆从人道中起修,不重次第的原故。

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既然现代科学极大地模糊了人与动物边界,那么中国文化是如何界定人的呢?

我们的先贤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知礼义,能够时时反省节制身心,而动物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荀子认为,相对于普通物质、动物植物,人类兼有生命、知觉和礼义,这是人类独特之处,也是人(性)最贵的原因。《荀子·王制》上说:“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说中,有类似的说法。文中用一种叫做侔,将若干事物排列比较的名学类推法论证说,修道进德是因为人类知晓自己独有仁义。上面说:“‘天监在下,有命既杂’者也,天之监下也,杂命焉耳。循草木之性,则有生焉,而无好恶焉。循禽兽之性,则有好恶焉,而无礼义焉。循人之性,则巍然知独有仁义也。不循其所以受命也,循之则得之矣,是侔之已。故侔万物之性而知人独有仁义也,进耳。”

经·大雅·大明》中说“天纵览下界,将命集中在这里”。是讲上天纵览下界,将天道集中在了人类那里。如果考察草木的本性,其虽然有生命,但是没有好恶的感情。如果考察鸟兽的本性,其虽有好恶的感情,但是没有礼义道德。如果考察人的本性,就能够明确知道只有人类被赋予仁义之德。如果考察有关人类接受天命的情况,就能够把握人的本性。这不外就是通过排列比较各种的事物。因此,如果排列比较万物的本性,就会明白只有人类被赋予仁义之德,就能够更主动地修道进德。

进而言之,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行礼义,而动物不知礼义。孟子在这方面的论述最为清楚。他认为人若无礼义教化,其与禽兽是差不多的——即使人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圣人出,教人礼义之道。《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音xiè,商的始祖,尧时任司徒——笔者注)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有人的行事规范,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却没有礼义教化,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对此感到忧虑,派契任司徒,用人与人的伦常关系来教诲民众:父子之间要


服牛乘马》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5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服牛乘马
相关文章
  • 服牛乘马

    游戏规则成语接龙团体游戏一、游戏简介:成语接龙形式活泼,让成语变得简单易记,使人思维敏捷、变得睿智;此外,成语接龙让人们读起来趣味盎然,受益匪浅。二、成语接龙的游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