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正文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2016-12-12 07:17:30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咸安区马桥镇 吕铺小学 刘琪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种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想象群鸟纷飞的美丽壮观景象,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运用“读——画——说——读”的方法自学,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景。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与寄情于景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所看到的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鸟。)

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忆引出本课重点内容,以设疑的方法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深入体会榕树的大和美。

(二)师生交流感悟。

1.出示写榕树“大”的句子:

(1)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思考:为什么河面变窄了?

(因为大榕树十分茂盛,密密层层的枝叶伸入了河道,所以河面显得窄了。)

(2)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思考:两个“真”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区别呢?

出示词语卡片:

①本来的,实际的

真:②清楚,明白

③确确实实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字不同意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情感。】

(3)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思考:“卧”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卧”是躺的意思,作者说“大树卧在水面上”是指树的占地面积很大,写出了大榕树的茂盛。)

2.出示写榕树“美”的句子:

(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思考:“堆”字说明了什么?

(“堆”字表达出了树叶多而密的特点。)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思考:“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重点体会“颤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感受榕树长势旺盛、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朗读、勾画、体会,进一步品词读句,从而体会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下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三、师生交流,发散思维

1.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让我们走进“鸟的天堂”,欣赏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默读课文11—1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

里的鸟儿多?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体会。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应接不暇”说明鸟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了。)

(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简单而形象地写出了鸟的种类很多,“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各异,活动得十分欢乐自由。)

4.出示句子: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思考:

①“鸟的天堂”里群鸟纷飞,十分壮观,为什么作者仅仅具体写这一只画眉鸟呢?

(以点代面的表达方法。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

②除了课文中所描绘的鸟儿姿态,请大家发挥想象,说一说树上还会有什么姿态的小鸟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篇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分析

下营小学潘亮

【教学背景】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一组课文第3课《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主题】

巴金的《鸟的天堂》,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好文。以它为范本能引发学生个性化冲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见解是目的,而暂时不问见解是否正确,充分,合理,或者粗疏浅陋,只要是自己的思考所得就好。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从而就为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一读】

一棵榕树便是天堂。

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有怎样的感慨?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这是作者的感慨,能不能把这感慨地味道再读的浓一些。

生:读。(重读“的确”)──齐读。

师:大家读这句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前面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后面的没有加。

师:你怎样理解?

生: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看到的是一株号称“鸟的天堂”大榕树,第二次去是在早晨,作者看到了很多的鸟,证实了这株榕树是真正的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棵大榕树。

师: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

【二读】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 一棵大树。

师: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近这株神奇的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

(师配乐朗读5~9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一颗怎样的树?

生:这是一株非常大的树。

(板书“大”)

生:这是一株非常“绿”的树。

(板书“绿”)

生:生机勃勃。

(板书“生机勃勃”)

生:茂盛。

(板书“茂盛”)

师:当作者看到这株大榕树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板书)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默读课文的5-9自然段,可以动笔标注出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生:“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我第一次看到”。作者从自己的亲身阅历写出了这株榕树很大。

师:是的,巴金爷爷走过的地方很多,足迹遍布国内外,可以说见多识广,但这样大的也是第一次看到,可见榕树之大。

生:“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数不清”的丫枝,感受到这是一株大榕树。

师:出示这句话,再读,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强调了“大树”。

师:把体会带进去,都读读这句话。

生:应突出“一棵”这个词,作者从远处看误以为是很多株榕树,走近看原来只是一株。 (读,强调“一棵”)

师:为什么作者会误以为是许多棵树呢?这跟它的生长特点有关。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回忆前一天在网上查阅的榕树图片,说说榕树的生长特点。)榕树的树枝上有许多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长越长,垂到地面,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横干直枝相连,盘根错节,所以──

生:有着数不清的丫枝。

师: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吗?和我们学校一样大。

生:惊叹“哇”。

师:把你的赞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出来。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树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

生: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还有哪里具体写出了“大”?

生:“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这棵树真大,连一小部分树枝都成了一棵大树。

生:树枝斜躺在水面上,我觉得这树枝很舒服。

(读出舒服)

师:“树枝斜躺在水面上”,仿佛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树斜躺在水面上,就好像水中也有了一个绿色的小岛。

生:怪不得作者前面说:“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师:她斜躺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那么的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所以作者这样感慨──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这榕树,引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三读】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 一棵茂盛的大榕树。

师:继续交流,作者还怎样写出了这些特点?

生:“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用展示生命力,来表现茂盛。

师:它是怎么展示的?

生:“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从“不留一点缝隙”我感受到这树的茂盛,那么大的一棵树,居然不留一点缝隙。

生:我们总说片片绿叶,可这榕树的叶子是”一簇一簇堆起来”的。我觉得这树叶很厚实。 师:引读这段话。从哪里还能体会到这种生机勃勃?

生:“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读这句话,大家有没有疑问?

生:“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师: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还可以与伙伴交流交流。

(生自由地读、体会)

生1:是落日的余晖照耀在树叶上,树叶熠熠生光。

生2:是躲在树叶中的鸟在动,所以叶子也是一闪一闪的,让人感到颤动。

师:把你感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3:是傍晚,叶面上凝结的露水,使人望去亮晶晶的。

生4:因为这是大榕树的鼎盛时期,生命力非常旺盛,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生机,看来就像有新的生命在涌动。

师:这是无法抗拒的生命力,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都涌动着新的生命。

(生读──“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融入这句话中,好好地读读这句话。

(小组开火车展示读。)

师: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在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我想,更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所以──

生:(齐读)“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是树叶在颤动,是生命在颤动,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这也是我们的心在赞叹──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四读】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 一棵永葆青春的大榕树。

师:这是一棵大榕树,一棵茂盛的榕树,一棵充满生命力的榕树。怪不得作者说,一棵榕树便是一个天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能如此的美丽,除了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外,

还有什么呢?

(生自读第九自然段)

生1:这里的农民对它的爱护。几百年来,人们把这棵大榕树看作是一棵神树,把树上栖息的鸟看做神鸟,不许人们去动它们,如果谁打鸟,就会受到惩治。

生2:这里生态环境保护得好,鸟儿们喜欢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这树长得好,还要感谢这些鸟。鸟儿帮榕树捉虫,鸟儿的粪便还是榕树的好肥料。

师:树给了鸟儿一个天堂,鸟儿给了树生命的活力。真不知道是树感谢鸟,还是鸟儿感谢树。其实也应感谢这里的人们,这么多年来天马村的人们保护着鸟,保护着树,所以,他们至今仍然拥有──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反思

【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从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出发,我以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会实践为指导思想,按由扶到放的程序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创造美。

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从而体会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人对同一句子的欣赏和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融合。

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学生在对一篇文章的感悟过程中,会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就会因人而异。所以在课堂上让孩子自己通过阅读实践来解决一些问题,就会出现相同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这样思想与思想之间交流,心灵与心灵碰撞,就有了火花的产生。让孩子自己来唱主角,你就会发现他们比你原先想象的还要好得多。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本课中,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教师积极地引导,及时的点拨下主动去发现,去质疑,去探究,从而让孩子们睁开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中,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放手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品质进行理解、感受、体会,从而出现了精彩纷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成性语文新课堂。学生不但发现了美,体会了美,而且欣赏了美,创造了美。

篇三:《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背景说明]

预设和生成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教师可以尽可能提前地了解学生,以学定教。但仍然会面临自己预设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学习情绪状态的矛盾。这时候,我们将在课堂上执拗地牵着鼻子走,以求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和学生一道走出阅读的迷雾?对教材充分地挖掘,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是最直接的情境预设,它将为学生读懂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创造充分的条件,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株美丽的大榕树。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精读第8自然段时,就有不同的教学情景出现。

[教学过程]

片段1:

师:同学们看,我们深入读这句话,就能对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了。写榕树“大”,除这两处外还有什么地方呢

生:第8自然段这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从这里我看出树非常大。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说明榕树非常绿。

生:这句话说明了榕树的生命力旺盛,也就是“茂盛”。

师:你的理解更准确。刚刚那位同学说了榕树的叶子绿,请你告诉大家,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板书:绿)

生: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那翠绿的毅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让我觉得那绿的颜色像绿宝石似的,还像一汪绿的水,似乎要滴下来似的。

师:你描述得真美。其他同学如果也读懂了这句话,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绿色代表生命力,所以这株榕树“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这株榕树让人觉得它绿得发亮,就好像有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着,使每一片树叶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那就让我们像她那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作者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从这句话我看出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生:“南国”指我国的南方,这株榕树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作者不仅赞美了榕树,还赞美了南国。

师:你说得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

生:带着热爱、赞美之情读。(生读)

师:对,速度慢一些,感情是发自心底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教学反思1]

(片段1)中,学生表现出有一定概括、分析能力。教学中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紧扣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推敲、品析,使学生理解了其含义后,最后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重视“读”的训练,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不同要求的读书活动。根据教材特点,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书声朗朗,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讨论热烈。不足的是,针对写景的内容,学生过多的分析理解文字,注意力总停留于文字表面,忽略了真正领悟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学生情感是被老师生拉硬拽过来的——“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学生是否和老师一样有深切的体会呢?不尽然。

(片段2):

师:看到这大得罕见的榕树,我们能不惊喜吗?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体会一下。

生:读。

师:这棵大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它怎样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电脑出示)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

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

生:自由读。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叶子绿。

师:(板书:叶子)

生:叶子有光泽。

生:榕树充满活力。

生:“生命力”这个词说明了榕树长得生机勃勃。从“正在茂盛时期”就能知道。

师:这位同学联系前文对“生命力”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也可以联系后文来进一步体会榕树的生命力。”

生:提出“明亮”“照耀”和“颤动”写得好。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写得好呢?(学生沉默)

师:“明亮”和“照耀”在这里是描写什么的?

生齐答:是写叶子的颜色。

师:平时,我们形容什么明亮?什么照耀?

生:灯光明亮,阳光照耀!

师:那为什么这里要说“叶子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呢?大家可以联系前后文,别忘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很多种可能哦!

生:我觉得是因为“翠绿”。那颜色很鲜艳,有阳光照射,就显得明亮,所以说“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太晃眼睛了,所以“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大榕树四周都是水,当时是傍晚,水里的光反射到大榕树上,映得“明亮”,有风吹过,树枝摇动就会像人一样“颤动”。

生:树叶长得茂盛,上面有油,所以阳光照上去反光。

生:还有一种可能,傍晚,会出现露珠。露珠也会晶莹透亮,显得明亮。

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大榕树吗?学生们纷纷说;“不,还有夕阳、小河、微风、露珠??”“翠绿的颜色,明亮的霞光??”

(生自由讨论后)师:“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大榕树美吗?”

大家齐声说:“美!”师:那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

(读完)生:我从“堆”,“不留一点缝”,知道了大榕树的树叶长得多,很密,要是夏天可

以当伞一样遮荫。

师:是啊!我们只能梦想一下被遮荫,而大家联系后面读的课文内容,大榕树在为谁遮荫? 生齐:为鸟儿们遮荫。

师:所以,大家再读“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是不是有了新的体会? 生:作者写“似乎有新的生命”,实际上就有鸟儿在这里栖息,孕育啊!

生(恍然大悟):我想,这时是傍晚,小鸟儿不吵不闹睡觉了。偶尔有几只小鸟扑了扑翅膀,让树上像有“新的生命颤动“起来。

师:所以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描写是多么生动贴切啊!作者精湛的描写需要我们边读边思考,开动脑子,才能领略文字的美。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一段,把我们所能感受的心情和情感都融进文字里去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读。)

师:好大的一棵树,多么美丽奇特的树啊,我们每个人面对这颗美丽奇特的树,都会让我们的心再次和作者一起赞美这棵美丽的树。

师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

[教学反思2]

(片段2)中没有过多运用媒体课件,也没有把参考书上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学生在读懂文字,想象画面方面还存在困难。课堂并没有一开始就显得那么顺畅。但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一同理解品味词句,激发学生调动学习、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使孩子们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达到了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在学生边读边品味中,分明对作者描绘的景象有了更丰富的诠释,沟通了作者感情和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参与讨论,不失时机的点拨指导,及时对学生表扬鼓励,拓宽思维、畅所欲言,课堂活动氛围民主平等的,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起来,学习中充满了乐趣。教学中把朗读作为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强化情境抓重点”、“凭借情境体情感”,正所谓“入境”后“入情”,所以,才可以是最后的朗读积累语言渐入佳境。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8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相关文章
  •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咸安区马桥镇吕铺小学刘琪【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