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的意思 正文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的意思

2016-12-12 07:17:2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一)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 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D.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①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注释: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叫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③②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妹妹啊——”一声叫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几次劝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你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你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向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妹啊——”

(取自岑燮钧同名小说,有改编)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篇二:山东省文登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高 三 质 量 检 测

语文 (2015.04)

说明:本试卷分试题与答题卡两部分。考试完毕,只收答题卡。共150分,答卷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犄角畸形绮丽山路崎岖 B. 弹劾惊骇苛刻荷枪实弹 ........

C. 啤酒奴婢俾使无裨于事 D. 旷野粗犷诓骗条条框框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两千多年来,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中国大地相互浸润、滋养,相克相生,共进共荣,汇聚成中华文化的主体,铸就了人类文化交融史上的奇葩。

B.从发韧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

C.研究发现,由于大部分的冷气机都只能再循环卧房的空气,因此如果冷气机一整晚开着,会导致房内的二氧化炭量高出可接受量,令人患上病态建筑综合症。

D.时间的重量往往凝聚在史诗的叙述中,它所启迪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无数代人的心志,并且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腊梅比红梅色雅而秀清,价钱并不比红梅贵多少。那么,_____有一盆腊梅罢,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____ 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 ②词中的越王台、刺桐花、大象等南方风物,使这首词___ 着一种南国情调,令人赏心悦目。词的作者是早期来华的波斯人后裔,汉、波斯文化对他的交互作用,使李珣的词作在西蜀文坛上____。

A.虽然散发 充满 别具一格 B.就算散发 洋溢 别开生面

C.就算荡漾 洋溢 别具一格 D.虽然荡漾 充满 别开生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一位博学的老师,它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为我们指点迷津,给....

我们人生的启迪。

B.那位获奖者表示,他只是在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这份意料之外的不虞之誉他倍感....荣幸。

C.国家工信部今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日我国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

D.有些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很差,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难以做到,令人不忍卒读。 ....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国现在生产疫苗的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所以还要坚持

前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各种防控措施,特别是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B.84%的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信息和培训费用是制约农民难以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因。

C.中俄友协为中俄关系全面深入快速发展,为双方互利合作不断增强,为两国实现世代友好并让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深深植根两国人民心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D.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

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题3分)

吕祖泰,字泰然,吕夷简六世孙,吕祖俭从弟,寓常之宜兴。性疏达,尚气谊,学问该洽。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饮酒至数斗不醉,论世事无所忌讳,闻者或掩耳而走。

庆元初,祖俭以言事安臵韶州。既移瑞州,祖泰徒步往省之,留月余,语其友王深厚曰:“自吾兄之贬,诸人箝口。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当少须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及祖俭没贬所,嘉泰元年,周必大降少保致仕,祖泰愤之,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论韩侂胄有无君之心,请诛之以防祸乱。其略曰:“愿亟诛侂胄及师旦、周筠,而罢逐自强之徒。独周必

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将不测。”书出,中外大骇。有旨:“吕祖泰挟私上书,语言狂妄,拘管连州。”右谏议大夫程松与祖泰狎友,惧曰:“人知我素与游,其谓预闻乎?”乃独奏言:“祖泰有当诛之罪,且其上书必有教之者,今纵不杀,犹当杖黥窜远方。”殿中侍御史陈谠亦以为言。乃杖之百,配钦州牢城收管。 初,监察御史林采言伪习之成,造端自必大,故有少保之命。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无惧色。既至府廷,尹为好语诱之曰:“谁教汝共为章?汝试言之,吾且宽汝。”祖泰笑曰:“公何问之愚也。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于人,且与人议之乎?”尹曰:“汝病风丧心邪?”祖泰曰:“以吾观之,若今之附韩氏得美官者,乃病风丧心耳。”

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侂胄使人迹其所在,祖泰乃匿襄、郢间。侂胄诛,朝廷访得祖泰所在,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 丧母无以葬,至都谋于诸公,得寒疾,索纸书曰吾与吾兄共攻权臣今权臣诛吾死不憾独吾生还无以报国且未能葬吾母为可憾耳。乃卒。尹王柟为具棺敛归葬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常之宜兴寓:居住 .

B.当少须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 须:等待 .

C.造端自必大 造端:开始 ..

D.侂胄使人迹其所在迹:踪迹 .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索纸/书曰吾与吾兄共攻权臣/今权臣诛吾/死不憾独吾生/还无以报国/且未能葬/吾母为可憾耳。

B.索纸书曰/吾与吾兄共攻权臣/今权臣诛吾/死不憾独吾生/还无以报国/且未能葬/吾母为可憾耳

C.索纸书曰/吾与吾兄共攻权臣/今权臣诛/吾死不憾/独吾生还无以报国/且未能葬吾母/为可憾耳

D.索纸/书曰吾与吾兄共攻权臣/今权臣诛/吾死不憾/独吾生还无以报国/且未能葬吾母/为可憾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祖泰耿直正义的一组是

①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②论世事无所忌讳

③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

④乃诣登闻鼓院上书⑤吕祖泰挟私上书

⑥若今之附韩氏得美官者,乃病风丧心耳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祖泰性情疏旷豁达,崇尚意气,学问广博,擅饮酒,论述当世的事情无所顾忌,以至于有人听到后捂着耳朵跑开。

B.嘉泰元年,周必大被降职少保并被要求退休回家,吕祖泰就到登闻鼓院上书,请求诛杀权臣韩侂胄来防止祸乱的发生,朝廷内外都非常震惊。

C.吕祖泰受审毫无惧色,严词拒绝府尹宽恕罪行的劝诱,痛斥依附韩氏得到高官厚禄的人,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

D.吕祖泰被贬斥后,韩侂胄并没有善罢甘休,吕祖泰于是躲藏在襄阳、郢州之间,等到韩侂胄被杀,他的冤屈才得以洗雪。

第 Ⅱ 卷(114分)

四、(24分)

13.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祖泰愤之,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论韩侂胄有无君之心,请诛之以防祸乱。(4分)

(2) 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无惧色。 (3分)

(3) 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于人,且与人议之乎?(3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本诗意象丰富,请赏析第三联中的“嫩竹”“红莲”意象。(4分)

(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3)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句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填入下面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只写序号,4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 “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 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 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日前,上海市委研究室联合华东政法大学团委,针对上海青年的法治观念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以下是调查情况。

篇三:山东省文登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文登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犄角 畸形 绮丽 山路崎岖 ....

B. 弹劾 惊骇 苛刻 荷枪实弹 ....

C. 啤酒 奴婢 俾使 无裨于事 ....

D. 旷野 粗犷 诓骗 条条框框 ....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A项加点字依次读jī jī qǐ qí B项加点字依次读hé hài kē hè C项加点字依次读pí bì bǐ bì D项加点字依次读kuàng guǒng kuāng kuàng。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两千多年来,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中国大地相互浸润、滋养,相克相生,共进共荣,汇聚成中华文化的主体,铸就了人类文化交融史上的奇葩。

B.从发韧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

C.研究发现,由于大部分的冷气机都只能再循环卧房的空气,因此如果冷气机一整晚开着,会导致房内的二氧化炭量高出可接受量,令人患上病态建筑综合症。

D.时间的重量往往凝聚在史诗的叙述中,它所启迪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无数代人的心志,并且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解析】B项发韧——发轫,轫,支住车轮转动的木头;C项二氧化炭——二氧化碳,炭是一种物体,而碳是一种元素;D项心志——心智,智是智慧。心智:心思智慧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腊梅比红梅色雅而秀清,价钱并不比红梅贵多少。那么,_____有一盆腊梅罢,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____ 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

②词中的越王台、刺桐花、大象等南方风物,使这首词___ 着一种南国情调,令人赏心悦目。词的作者是早期来华的波斯人后裔,汉、波斯文化对他的交互作用,使李珣的词作在西蜀文坛上____。

A.虽然散发 充满别具一格 B.就算散发 洋溢别开生面

C.就算荡漾 洋溢别具一格 D.虽然荡漾 充满别开生面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作答此类试题可采用排除法。就算:用在句子开头,提出一种假设,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虽然,表示事实成立。根据语境,第一处应填“就算”,排除A、D;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原文段没有体现李珣另外创出一种新的文风,故排除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一位博学的老师,它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为我们指点迷津,....

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B.那位获奖者表示,他只是在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这份意料之外的不虞之誉他倍....感荣幸。

C.国家工信部今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日我国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

D.有些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很差,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难以做到,令人不忍卒读。 ....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A项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B项重复。不虞之誉:意料之外的荣誉,多用作谦词。C项呼之欲出:指人物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能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此处使用,不符合语境。D项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不合语境。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国现在生产疫苗的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所以还要坚持前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各种防控措施,特别是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B.84%的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信息和培训费用是制约农民难以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因。

C.中俄友协为中俄关系全面深入快速发展,为双方互利合作不断增强,为两国实现世代友好并让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深深植根两国人民心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D.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A项强加因果;B项去掉“难以”。D项“来自慕名而至”句式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

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解析】“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

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答案】B

【命题立意】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析】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的原因是由于人的觉醒。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答案】A

【命题立意】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析】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题3分)

吕祖泰,字泰然,吕夷简六世孙,吕祖俭从弟,寓常之宜兴。性疏达,尚气谊,学问该洽。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饮酒至数斗不醉,论世事无所忌讳,闻者或掩耳而走。

庆元初,祖俭以言事安置韶州。既移瑞州,祖泰徒步往省之,留月余,语其友王深厚曰:“自吾兄之贬,诸人箝口。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当少须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及祖俭没贬所,嘉泰元年,周必大降少保致仕,祖泰愤之,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论韩侂胄有无君之心,请诛之以防祸乱。其略曰:“愿亟诛侂胄及师旦、周筠,而罢逐自强之徒。独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将不测。”书出,中外大骇。有旨:“吕祖泰挟私上书,语言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8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的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