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18孟子两章教学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18孟子两章教学案

18孟子两章教学案

2017-05-07 06:27:2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18孟子两章教学案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 对比分析 讨论 点拨

【知识链接】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引自《韩诗外传》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

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自强”有关的名言警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参考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说)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管理百姓定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告子下》)

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为令尹,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整理归纳,积累提高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字音

夫( fú )米粟( sù )亲戚畔之( pàn ) ...

二、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听范朗读磁带,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域 民/不 以/封 疆 之 界,固 国/不 以/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不 以/兵 革 之 利。得 道 者/多 助,失 道 者/寡 助。寡 助/之 至,亲 戚/畔 之;多 助/之 至,天 下/顺 之。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新课学习】

一、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委:放弃 (今义)委屈去:离开(今义)往、到 ..

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今义)指水塘。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国防 (今义)国家 .

然而不胜者然而: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 (今义)判断动词 .

(2)一词多义;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凭 以天下之所顺以:用 ..

b. 兵革非不坚利也 利:锐利 地利不如人和 利:有利 ..

c. 环而攻之而不胜 之:代词(这座城)三里之城之:的..

多助之至之:到天下顺之 之:代词(他,实施“仁政”的君主)..

d.三里之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城墙 ..

(3)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

(4)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二、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

“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方能“天下顺之”,作战才会取得胜利。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三、总结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字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敖(áo ) 奚(xī ) ..

傅说( yua )胶鬲(ɡa)行拂( fú ) 拂士( bì?) ....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弼。 .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听范朗读磁带,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 于/畎 亩 之 中,傅 说/举 于/版 筑 之 间,胶 鬲/举 于/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举 于/士,孙 叔 敖/举 于/海,百 里 奚/举 于/市。

(2)……必 先 苦/其 心 志,劳/其 筋 骨,饿/其 体 肤,空 乏/其 身,行 拂/乱/其 所 为,所 以 动 心/忍 性,曾 益/其 所 不 能。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新课学习】

一、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

管夷吾举于士 举: (今义) ..

士:狱官;(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今义)征召、走远路 .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

苦:使……痛苦 劳:使...劳苦 饿:使...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 动:使...惊动 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 过:犯过失 ..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 出:在外面,国外 ..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二、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证明了什么?

共同点: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证明观点:生于忧患。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

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三、论证方法归纳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

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

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

第三课时

一、字词理解。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弼。 .

2.一词多义;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凭 以天下之所顺以:用 ..

b. 兵革非不坚利也 利:锐利 地利不如人和 利:有利 ..

c. 环而攻之而不胜 之:代词(这座城)三里之城之:的..

多助之至之:到天下顺之 之:代词(他,实施“仁政”的君主)..

d.三里之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城墙 ..

e.舜发于畎亩之间于:从死于安乐 于:在 ..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

3.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

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使...劳苦 ..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

行拂乱其所为拂乱:使...颠倒错乱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过失 ...

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忍:使...耐得住 ..

4.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委:放弃(今义)委屈 去:离开(今义)往、到 ..

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今义)指水塘。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国防 (今义)国家 .

然而不胜者然而: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 (今义)判断动词 .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

管夷吾举于士 举: (今义) ..

士:狱官;(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今义)征召、走远路 .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篇二:18《孟子两章》教案

18 《<孟子>两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崇为"亚圣"。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邹国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中期,最早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反对战争和暴政。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二、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以雄辩著称,富于哲理,善用排偶,气势磅礴,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解题:

道:规律,道理。引申为顺乎民心、合乎正义的治国策略、方法。

君主实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四、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五、学习字词:学生自行阅读注释,圈点勾画,理解词义。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六、积累文言知识。内容如下: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外戚,旁系亲属。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3、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

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名词用作动词)

划分区域(地区、地方范围)

威威天下(威慑、威震,形容词用作动词)

耀武扬威(威风)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

君子固穷(安守)

蛇固无足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绿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

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

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离,这(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哪个是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结论)

2、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3、推论:战争中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类比论证)

结论: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对比论证)

二、结构图

摆出观点(总)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分)推论

地利不如人和

治国道理

得出结论(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

2、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3、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

4、最后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2、使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善于说理。

3、运用排比、对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比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叛。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译文: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3、孟母断机杼

五、布置作业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二、自读课文及注释,理解文言字词。

1、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间、田地)

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夹板和杵)

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狱官/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命/这个/语气助词)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受苦/使...劳累)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饥饿/使...贫困)

8、行拂(fú)乱其所为 (违背/扰乱)

9、所以动心忍(rèn)性(使...惊动/使...坚强)

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原来没有的能力)

11、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犯过错)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横",梗塞不顺/奋起,有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发出/了解)

14、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通"弼",辅佐/在国外/往往常常)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存发展/衰亡)

三、字词总结

1、词类活用:

(1)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

* 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

* 饿其体肤:使......饥饿空乏其身:使......资财贫乏

* 动心:使......惊动忍性:使......坚韧

(2)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3)名词作动词人恒过:犯错误

2、通假字

*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四、翻译课文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五、理解课文

1、第1段写到六个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2、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简述本文论证思路。

个人(小)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正面)

国家(大)常常没有忧患,往往遭至灭亡(反面)

--经受磨炼的益处

文末归结出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 举例论证:六个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

* 归纳论证:先列举事例,后归纳出论点

* 类比论证:把治理国家与造就人才类比

* 对比论证:生于忧患与死于安乐对比

六、拓展引申:

1、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18孟子两章教学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48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18孟子两章教学案
相关文章
  • 18孟子两章教学案

    18孟子两章教学案《孟子两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 背诵两篇短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