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人弃我取 正文

人弃我取

2017-04-19 07:05: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人弃我取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大家好,我是黄扬洋,读完李嘉诚的传记后有很多感想,我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李嘉诚逐渐被神秘化了。

李嘉诚的人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贫苦的童年和艰苦的创业。在幼年时期因生活所迫,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回到家后就拿着油灯苦读到深夜,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创业时期又可细分为创业前期,中期,后期。创业前期主要以实业为主,自己开办工厂,并取名为长江,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了塑料花所带来的商机,通过不断地摸索从清贫困苦的学徒少年成为了“塑胶花大王”,。创业中期主要涉及到房地产行业,巧用低进高出的股市定则,在香港的那场五月风暴中成为了大赢家。创业后期涉及到多个领域,事业呈稳步上升趋势。纵观李嘉诚的一生,最让我印象深刻和收益的主要是创业中期李嘉诚踏入房地产的时候。1958 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 12 层的工业大厦。开始进军房地产行业。1954年,霍英东首创卖楼花的方式,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很多房地产商看到有捷径可走,纷纷效尤。和大多数盲目跟风的厂商不一样,李嘉诚认真

研究了楼花和按揭。他认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他依旧采取保守做法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他兴建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1965 年 1 月, 挤提风潮由此爆发,迅速蔓延到一系列银行, 靠银行输血支撑的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那些激进冒险的地产商,或执笠(破产),或观望。在这次危机中,长江的损失,与同业比微乎其微.“保守”的李嘉诚却仍在地产低潮中稳步拓展。1966 年年底,低迷的香港房地产开始出现一线曙光,地价楼价开始回升10. 就在此时,中国内地波澜壮阔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 的谣言四起,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 11.

12. 李嘉诚知道,香港的“五月风暴”与内地的“文革” 有直接关系. 内地春夏两季的武斗高潮,自 8 月起,渐渐得到控制,趋于平息。那么,香港的“五月风暴”也不会持续太久。 13. 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14. 李嘉诚逆同业之行而行,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大规模移民潮虽渐息,而移居海外的业主,仍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当时的人都以为他疯了。 15. 1970 年, 香港百业复兴, 地产市道转旺证明了李嘉诚在这场风暴中成为了大赢家。 记者问:“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你几乎碰不到?天花板??”李嘉诚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5年、10年后的事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这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就如同下棋,下一步棋要想到5步、6步,才是高手。目光短浅的企业家,经营的企业倒闭是很正常的现象。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他的惊人之举是否含有赌博成分。但留给我的却是太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机会只是给有准备的人,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

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地走好,走踏实,。

自己应该去主动分析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跟随他人的解题思路

要有远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如今的我们太渴望成功了,我们购买一堆又一堆的成功人士的秘诀的书,努力去效仿他们,盲目跟风,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见解和立场,殊不知成功哪有什么秘诀啊,还不是努力,诚实,坚持,居安思危。恰好李嘉诚很幸运地具备了这些。所以在我看来,李嘉诚并不神秘也并不是赌神,他只是在很认真地做自己罢了。

篇二:人弃我取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释 义

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自己的志趣、见地与他人不同。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句话好象来自来自中国《史记·货殖列传》,《货殖列传》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私人理财思想。“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是被司马迁列为出奇制胜的重要策略,在证券市场里应该把“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作为自己一种最基本思维方式来运用,多用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保持对各种预言的警惕,并努力在别人贪婪的时候谨慎一些,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大胆一些。

天下之主,不如买主

儒商文化概论 2010-11-21 22:59:38 阅读171 评论0字号:大中

小 订阅

维护诚实守信的商业形象,不光是现代商人这样做的,传统社会中的商人,也深谙此道。传统商人称经营为生意,何谓生意,近代哈尔滨同记商场的创始人老呔商武百祥有独到而耐人寻味的解释。他说:生意之意由立、曰、心三个部分组成。立,是站立,买卖人要站在柜台前,以示对顾客的尊重;曰,是说话,要主动客气地与顾客打招呼,解答顾客的问题;心,是用心,买卖人要做个有心人,处处用心,认真研究顾客的心理和需要。只有掌握了这三个要领,才能把自

己的生意做好。

晋商对于所售商品的质量要求很高,公平买卖,童叟无欺,被称作笃守信用的典范。清代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说:“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能望江淅,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惟其心朴而实也。”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也说:“晋商笃守信用。”[1]晋帮商人中有许多深孚众望的商家,“舞弊情事,百年不遇”。晋商范永斗,因为“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而受到清政府的垂青,当上了皇商。晋商在蒙古牧民中信誉卓著,他们只要看到刻印有“三玉川”(大盛魁商号)、“长裕川”(祁县渠家商号)字样的砖茶就争相购买且长期使用,几乎一生不变。由于这种砖茶货真价实,信誉好,

竟被代替银两作为货币在交易中使用。

祁县乔家自创业的复盛公乔贵发起,就非常注重信誉问题。乔贵发与好友老秦结为异姓兄弟,一起确立了一条规矩:“维护信誉,不尚虚假。”二人约定,做任何生意,不论大小,都不掺假,不混劣,不偷斤缺两,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能让顾客损失。他的继承人乔致庸,创独特经营心法,把信誉放在经商的第一位,说:“信第一,义次之,利第三。”他告诫子孙以信义为重。他在经商中践履自己的话,留下了恪守信义的经典故事。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经营的复字号油坊里,有伙计在麻油中掺假的现象,立即命收回已经卖出的麻油,退回货款。还有一次,乔致庸到武夷山贩茶,他特意把每块一斤的茶砖中加重一两,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包头,乔家被冠以“糊涂海”的绰号,原因是乔家的经理显得很糊涂,有些债务人无法还债,乔家往往把欠账一笔勾销,或者由欠债人拿出各种各样的物品抵债。其复

字菜园的二百八十亩地和包头街面的一千多间店面都是抵债得来的。可见,“糊涂海”并不糊涂。包头的面粉店商家看到生意好做,便有乘机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顾客经常抱怨一些粮店面粉数量不足。乔家却不动声色地在给顾客面粉的时候,特意每斤多一两,于是,顾客纷纷涌入乔家的店铺,那些“精明”的掺假者只能感叹“糊涂海”乔

家比他们更精明。

徽州商人坚信:“财自道生,得缘义取。”歙县商人吴南坡曾说:“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道光年间,婺源人朱文炽贩茶入粤,因茶叶超过期限,便在交易茶叶的文约上特意注明“陈茶”二字,宁愿自己亏损数万银两,决不用过期商品欺骗顾客。休宁商人吴鹏翔在汉口买了八百斛胡椒,后来验明这批胡椒有毒,原主唯恐事情败露,要还钱退货,吴鹏翔为防止原主将有毒胡椒转卖别人,竟将这批胡椒全数买下,全部予以销毁。胡开文墨的第二代传人胡余德,胡余德精心研制出一种在水中久浸不散的墨品,购者甚众。一次有顾客购得此墨,但不慎将墨袋掉入水中,捞起来发现墨已溶化。胡余德得知此事后,不仅立即停售这批未按规定制成的墨,还将已出售之墨均以高价收回,并予以销毁。此举使胡开文墨店损失不小,但因此保住了信誉,赢得了顾客的广泛信任。正是由于徽商重视“诚信”的经商原则,才能博得顾客长久的信赖,最终为商业的发展谋

得了更大的商机。

来自中原的怀庆商人坚信:“生意有三宝,伙计,门面,信誉高。”伙计,说的是用人,门面讲的是市场地位和市场形象,信誉,则是企

业的经营之道。信誉好,即有较高的美誉度,是经营的一大法宝。在各地的药市上,假药充斥的现象早已有之,俗语说“黄金有价药无价”,因为药材的价值使其在价格上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一些商家因此搞暗箱操作,哄抬药价。同一店中,早上、晚上的价格可能就会有变化。另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也是药材经营中常有的事情,比如一些商家把红花碾成粉当朱砂卖之类。怀庆商不是这样的商人,他们坚守诚信之道,把信誉视为生命。有一次,顾客对河内恒义和号卖出的灵宝大枣提出质疑,掌柜马上请专门人员进行认真鉴定,结果发现顾客是对的,于是对买主进行赔偿并道歉。清化七街的李记粮行提出了“四不经营”,为:不欺人,不骗人,不亏人,不损人。河内王泰顺铁货店,大概是最早提出并实行“三包”的,其创立时间在明末清初,在他们的铁货上标上记号,如数月内有质量问题,包退、包换、包修。

宁波有一句商谚:“天下之主,不如买主。”这与西方人“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是一致的。在传统商人看来,顾客比贵为天下之主的皇帝更重要,更不可得罪,因为顾客是“衣食父母”,是其生存之源和发展之本。宁波另有一句俗语:“上半夜忖忖自己,下半夜忖忖人家。”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却用市井的语言道出了儒家推己及人的大道理:要像尊重自己那样尊重顾客,要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顾客。对顾客的诚,就是对自己的诚;对顾客的信,就是自己的信。因之,诚信是传统商人的立身之道,也是他们的经营准则。清代鄞县商人孙昌燮说:“信义人所弃,自我得之,则富贵也。”(《四明章溪孙氏宗谱》

卷七)信守诚信,是儒商的商道规则,也是儒商的致富坦途。

勤是守业之要。能坚守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为强。商人鼻祖白圭把智、勇、仁、强作为商人的“四德”,其中的强,就是墨子所讲的强。白圭具体地解释为:“强能有所守。”守,就是坚守,坚守自己的事业,不动摇。

篇三:“人弃我取 易地而富” 投资首选最“差”的

“人弃我取 易地而富” 投资首选最“差”的 《理财周刊》:

一、投资就选“差”的

文/本刊记者 黄罗维

很多人都在疑惑,在当前的市场迷茫期,如何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投资就选“差”的,这是一种逆向投资的思维方式,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低位介入市场的机会。当然成功选“差”也需要不少技巧,知识、勇气 和耐心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

投资选“差”回报大

投资应选择两种目标:一是最好的公司;二是最差的公司。——索罗斯

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高企,无论如何,市场又进入一个让投资者难以抉择的时代。许多投资者都很难摆脱这样的迷惑,在这样一个投资越来越艰难的时期里,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呢?投资就选“差”的!这是一个似乎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命题,然而在现实的投资市场中,它却恰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索罗斯是一位投资大师,他就通过选“差”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索罗斯最值得大家学习的投资经验是从行业和政策的角度去挖掘投资机会。他认为,一些行业中最差的公司,由于这类公司负债率高、经营不善,股价通常比较低,一旦业绩出现好转,会吸引市场资金的参与,容易获取超额收益。利用这种方法,索罗斯在银行板块和武器装备板块都获取了较好的收益。 如1972年,索罗斯瞄准了银行。当时银行业的信誉非常糟糕,管理非常落后,投资者中很少有人购买银行股票。索罗斯经过观察研究,发现从高等学府毕业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正着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银行盈利开始逐步上升,于是索罗斯果断地大量介入银行股票。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大幅上涨,索罗斯获得了50%的利润。

其实不仅仅是在股市,在其他很多投资领域,我们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投资法则,这也给我们的投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般而言,人们一旦涉足投资,都喜欢去追逐那些所谓“优质”的品种,这当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你有没有想过,人人都看好的投资品种,价格高涨,高处不胜寒风险是巨大的。但如果我们能像索罗斯那样反其道而行之,从那些被市场认为“差”的投资品种中进行挑选,反而可以使我们的投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清朝商人林之洋,有一条很有名的生意经,叫做“人弃我取,易地而富”,这与我们所说的选“差”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一次,林之洋为位居宰辅的吴氏兄弟送货,吴氏兄弟把一批当地的土特产赏给了船上的水手们。水手们尝了尝,都觉得有一股怪味,便都扔在一边

不要了。但林之洋却想到,水手们都不喜欢,并不能说明它毫无价值,或许换一个环境情况就会不一样呢!想到这些,他便出钱把那些土特产收购起来,每到一处,他就卖出一些,最后终于找到了有喜爱那种特产人的地方,他也抬高了几倍的价格,仍旧很快地被抢购一空。低位介入是关键

群众永远是错的。当股票便宜到没人要的时候,你应该敢于买进。——巴鲁克

其实,选“差”的根本要义在于,在一个投资标的低迷时期进入,投资的成本往往会比较低,而一旦影响这个投资标的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这时候就会带来超额的投资回报。所以归根到底,选“差”给我们提供了在投资市场低位介入的机会。

投资大师巴鲁克是白手起家的成功典范,又是善于把握先机的股票交易商;既是手段灵活的投资商,也是通晓经济发展的政治家。“群众永远是错的”是巴鲁克投资哲学的第一要义,他很多关于投资的深刻认识都是从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来的。比如巴鲁克主张,当股票便宜到没人想要的时候,你应该敢于买进。

巴鲁克的话可能说得有些极端,但他的投资哲学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投资市场并不是人人都能发现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低位介入潜力品种就是可能的。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也采访到了多位成功的投资者,他们都运用选“差”的投资法则获得了超额利润。比如ST股,这是证券市场中被人遗弃的一个板块,但有些投资者却能够从中挖掘出有潜力的品种,最后获得了超额的回报。同样在房地产市场,也有些投资者一反常理,他们不去围着那些成熟区域的“豪宅”打转,而是在一些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的新兴区域掘金,同样获得了非常好的回报。而创业更是如此,选择在行业的低迷期进入,分享市场成长带来的空间,无疑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

其实不仅是个人投资者,一些企业的实战案例也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比如我们发现地产大鳄万科的拿地建房,往往都是在当时看上去非常“差”的区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科的远见就渐渐显露了出来,潜在的规划利好逐渐变成了现实。可见,许多所谓的“差”只是相对的,许多相关因素的变化,都会让其重新脱颖而出。逆向思维不可缺

进行与众不同的投资吧,做一个逆向投资者。

——安东尼?波顿

有不少观点认为,在投资市场有所谓“不与趋势相抗衡”的顺势策略,关键是应该顺应经济基本面、政策调控方向等,在确认大趋势形成后跟随。但在具体对投资品种的选择时,记者认为逆向思维是不可

或缺的,这样才能让你在与其他投资者的较量中脱颖而出。所谓选“差”,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演绎。

安东尼?波顿是著名的逆向投资大师,他在给投资者撰写的一本书中写道:“进行与众不同的投资吧,做一个逆向投资者!当几乎所有人对前景不乐观时,他们可能错了,前景会越来越好;当几乎没人担忧时,就是该谨慎小心的时候了。”

所谓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换言之,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考虑问题时,而你却朝相反的方向思考,或许你就能获得克敌制胜的机会。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古人经商智慧,其中的“人弃我取”就是对选“差”最好的解读。

有专家认为,按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如果要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获得最大的价值,投资者就得避开大众关注的热点,即避开博弈中的矛盾和焦点,寻找并赢得低估行业投资的先机。从这一点来说,投资决不是简单的财富转换,而是将被社会投资大众低估的投资品种价值发掘出来。

如何选“差”有技巧

直觉并非来自天赋,而是来自无数次战斗所累积的经验。——川银藏

文章写到这里,肯定会有不少投资者对选“差”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然而,选“差”可是项技术活,其中也需要很多的技巧。就像我们在后面文章中分析的那样,成功的选“差”也要分为多步走,并注意去避免一些误区。

川银藏是日本著名的投资大师,创造了许多投资的传奇。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碰到两三次的大好机会。能否及时把握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就得靠平常的努力与身心的磨练。理论与实践的合一,再加上日夜的思考训练,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此外,做重大决策时,往往需要直觉,这个直觉并非来自天赋,而是来自无数次战斗所累积的经验。”

把握机遇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要成功选“差”,投资者也需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知识、勇气和耐心这三个方面。首先,投资者应该对行业的基本面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这是你做出投资抉择的基础;其次,要有敢于挑战惯性思维的勇气,在一些关键时点,做出与普通大众不同的投资抉择;最后,耐心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选“差”的过程中我们要摈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心态,从而能够在人生投资的长跑中获得胜利。

《理财周刊》:

二、股市篇

李继明:“戴帽一族”里找黄金

文/本刊记者 郭娴洁

算起来,李继明的投资方式可谓是旁门偏道。他选择的股票都是“戴帽一族”,而且至少是一顶,ST、*ST,以前还有SST、S*ST,再以前就还有PT。然而,就是这些“帽子家族”,却让他在股市的枪林弹雨中奇迹般地挖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金矿”。

从失之交臂到幡然醒悟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散户就有一千种投资法。然而,和大多数的成功一样,李继明的成功却是从失败一路走来的。

李继明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1995年5月开的证券账户,从而成为一名股民的,但第一次买ST股却是1998年10月。10月国庆刚过的第一个交易日,李继明就接到一个股友的电话,股友让他买进000503,末了,还很神秘地关照道:“不要和别人说。”接到电话的李继明赶忙跑到证券公司,打开电脑一看原来是ST海虹,当时价格7.39元。李继明心里有点不安,再细细一看,ST海虹在过去的2个多月时间里已经从4.94元涨了2元多了,涨幅不小啊!在1998年当时跌跌不休的市道中,再冲进去似乎有些不合情合理。李继明当即就决定:不买!

后来,李继明把ST海虹这事抛之脑后了。然而几天后ST海虹却是连续涨停。而最让李继明受不了的是,那位股友一涨停了就会兴奋地打电话来祝贺,并一再声称“还要涨”。终于,李继明按捺不住,在第4个涨停时冲了进去,以涨停板价9.39元买入。接下去,ST海虹果然不失所望,又是2个涨停。让李继明欣喜不已,从未赚钱这么爽气过!

但是,股市的危险总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暗潮涌动。在连续涨停后的ST海虹开始了熬人的盘整,之后,没有迎来再次拉升,而是应合大盘开始了一连串的阴跌,之后又突然连来了3个半跌停。这时,李继明再也坐不住了,就连当时言之凿凿的股友,也一下慌了手脚。于是,李继明惊魂出逃,这一次,他仅仅亏损了0.1元/股。

在后来的反复震荡中,李继明还是为能尽早出逃而庆幸。不过,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他的心情一天比一天难受,因为ST海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连续拉出几个涨停,最后一次竟然一口气来了20多个涨停。到2000年3月,股价竟然直冲83元,9倍于自己的抛出价!原来,ST海虹的主业由原先化纤工业重组转型为网络游戏,基本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网络股是那一阶段的明星股。

“吃一堑长一智”。与ST海虹的失之交臂让李继明对ST板块开始投入地研究。结果,他发现,ST板块的重组是年复一年,岁复一岁,虽然很多只是炒作式地玩概念,但也有很多是真重组,从此凤凰涅槃。而不管是玩概念还是真重组,一旦重组成功,ST股总是会一路涨停、绝尘而去,换言之,ST海虹第二还真不少。从此,李继明抱定了要投身ST堆里去寻找“黄金”的信念。

从失误中总结经验

就在李继明一头扎进ST股之时,证券公司的那些股友们开玩笑地称他的账户是“垃圾股收容所”,更有人说他是在“走钢丝”。

确实,历史地看,散户们要想在ST板块淘到真金实非易事。稍不留神,手中股票有可能跌落三板,蒙受巨额损失。从2001年4月PT水仙成为A股第一只退市股之后,PT粤金曼、PT猴王、PT中浩、PT金田、ST中侨、PT南洋、ST九州、ST海洋、ST银山、ST宏业、ST生态、ST鞍一工、*ST海鸟……一连串的股票相继退市。当然,作为ST的淘金者,李继明也难免“不湿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PT粤金曼。

2000年8月,PT粤金曼发布公告称,潮州国资局与福建世纪星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福建世纪星入主金曼,并改选了公司董事会。这似乎意味着PT粤金曼将起死回生。看到这,李继明果断地买入。谁料,事隔不到8个月,世纪星方面的董事全部辞职,重组被迫流产。究其原由,巨额债务拖垮了粤金曼,债务剥离存在相当难度,而世纪星公司又没有这个实力。

原来,下了锅的鸭子不一定煮得熟。通过PT粤金曼,李继明认识到,ST公司基本都是负债重重,亏损连连,而债务能否妥善解决是ST重组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进一步分析ST股重组成功因素时,他又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性质公司重组成功可能性较大,成功率达75%。

于是,他将ST的目标圈缩小到有政府背景的,或者债务被一次次豁免的,再或者在关键时候得到政府补助的,并注重收集证据。如在2004年三季报中宣称“公司控股股东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走重组道路” 的*ST吉纸(现苏宁环球),又如在2006年四度进行债务处理的*ST天颐(现三安光电),再如由内蒙古政府牵头将上市公司原有资产和部分银行负债同时置出并实施转型的*ST兴发(现平庄能源),以及在股改中承诺将进行重组、且控股股东为央企——中国南车的*ST汇通,等等。

此外,ST股的“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的特性,李继明在投资上选择了“天女散花”方式,建立一个ST组合,而绝不“将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人弃我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2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人弃我取
相关文章
  • 人弃我取

    人弃我取人弃我取,低进高出大家好,我是黄扬洋,读完李嘉诚的传记后有很多感想,我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