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一叶孤舟 正文

一叶孤舟

2017-03-14 06:43:1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诗人简介

苏轼

。汉族,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别 称苏东坡、苏文忠、苏仙

字 号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又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

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四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时间1037年1月8日去世时间1101年8月24日

主要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三苏”之一

追 赠太师谥 号文忠

1

2

3

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17]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21]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22]

文学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

4

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5

篇二:含有舟的诗句

含有“舟”字的古诗

赠 汪 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含有“船”字的古诗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我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篇二:高中第三册诗词中“舟”的意象分析高中第三册诗词中“舟”的意象分析

作者:谢泽滔 张薷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3期

“舟”作为一种寄寓情感的审美意象,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一叶小舟,或泊于江或泛于湖,融入了诗人故国之思、身世之感。下面就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三册几首诗词中的“舟”意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柳永的《雨霖铃》。这是触怒了仁宗皇帝的“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柳永,离开汴京辞别恋人南下之作。离别之际,正是最能牵动愁绪的秋天。举目四顾,秋景萧瑟,暮色阴沉,滂沱的骤雨刚刚停止;侧耳倾听,寒蝉一声声叫得凄切。在这送别的长亭,纵有美酒佳肴,红袖殷勤,但是有什么心绪饮酒呢?虽然可以借酒浇愁,但只怕愁更愁。他本是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飘零天涯的游客,虽自命不凡以“白衣卿相”自许,但终为士君子不齿,平生相交相知的大约也只有这些青楼女子。而此刻,他就要抛别意中人,一程程远去,一去经年,后会难期。词人只希望时间停留,让这一刻成为永恒。但不解风情的兰舟已经不耐烦等候,“催发”,生生地将二人拉回现实,让他们面对残酷的分别。一边留恋情浓,一边频频相催;一边欲走不舍,一边欲留不得。万语千言,只能化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千般不舍,万般留恋,尽在这“催发”的兰舟上。

其次是李清照的《一剪梅》。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或说词人与丈夫新婚燕尔,丈夫即“负笈远游”;或说赵明诚外出为官;甚至有人认为是词人受父亲牵连而被迫与丈夫别居时作。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都确定的是,此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志同道合,琴瑟和谐。伉俪情深,在李清照的词中多有流露。一旦暂别,词人的怅惘可以想见。此时正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谢,玉簟生凉,不知不觉已是初秋。这样的清秋,这样的零落,最能唤起幽愁别绪。妖娆年华就这样在寂寞中流走,鸿雁还未捎来丈夫的书信。如何排遣这种苦闷?那就“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驾一叶小舟摇荡在荷花丛中,或许可以忘记这种忧伤。不是曾经“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吗?然而,触目所见,却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惊心。红颜暗老,韶华易逝,“锦瑟年华谁与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泛舟,只是徒然强化了相思之苦。

第三是杜甫的《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公元765年4月,杜甫在四川唯一的依靠剑南节度使严武暴卒,诗人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生活顿时没了着落,五十四岁的诗人于是决定顺江东下、“转作潇湘游”。大约是途径忠县这一带,有了这首《旅夜书怀》。杜甫年轻时有过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奔走,从不愿放弃。而残酷的现实使他怀才不遇,陷入困境,孤苦无依,辗转于江湖,飘泊天涯。此时,不仅壮气蒿莱,理想、抱负成灰,连生活都成了问题。陪伴他的只有“危樯独夜舟”,细草微风,更显人之渺小;“独夜舟”,徒增孤寂。虽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景,但天水茫茫,一叶孤舟,越发比照出诗人的渺小,诗人的孤苦伶仃和颠连无告的凄怆。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登岳阳楼》。“漂泊西南天地之间”的作者从夔州出峡后,一直以舟为家,年老多病;准备投靠的亲朋好友或死或因为战乱而失去音信,正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

地。他曾在诗歌中把自己比作过失群的孤雁,命薄而心高;也把自己比作过老马,虽老而壮心犹存。即使在最孤苦的处境中,他也心忧国家,不忘社稷。所以,登上岳阳楼,眼望万里江山,想到天下还处于兵荒马乱中,禁不住悲从中来,倚定栏杆,北望长安,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一叶孤舟,寄托着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国家的忧虑。

细细考查,“舟”这一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但唐宋诗歌中尤多,这大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有国力有关。从唐开始,国家版图扩大,疆域辽阔,诗人们活动范围广,舟船的使用更加广泛普遍,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很多诗歌中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或以舟来写漂泊之苦,或以舟表达对自由的向往,或以舟叙写离愁别绪。

那么,“舟”这一意象为何能被赋予如此特殊的内涵呢?

一是舟自身的特点。谓之“舟”的一般是小船,跟庞大的楼船有别。空间狭窄,活动范围小,容易萌生压抑之感;所载人数少(一般大约是诗人孤身一人或有奴仆却不能共鸣),途中无法交朋结友,易生孤寂之愁。茫茫水面,一叶扁舟,自然容易让人想到孤独漂泊的意象,特别是在诗人离家或无助失意的时候,舟便成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重要的物象。如“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诗人作客他乡、旅途孤寂,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表现自身漂泊之感。二是舟总是和渡口联系在一起。渡口往往是送别之地,舟作为渡水工具,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于是舟在诗中便成为一种离愁的载体,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特别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常常借舟抒情,进而来寄寓自己浓浓的愁绪。王之涣《宴词》“莫听声声催去棹,桃花浅处不胜舟”,在诗人心中,“棹声”是添愁助恨之物,满船离愁别恨,只恐桃花溪太浅,唯恐载不下这满船离愁!

三是舟行特点。水路不比陆路,前行是较慢的,又常遇风浪阻隔而耽搁。在船上消耗的时间往往是“经冬复逾春”,兼之无法传书,与故乡亲人朋友的分离更能触动愁怀。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往来吴楚间,离家日远,乡情日深。见他乡青山绿水,更觉离别之苦,睹异地物换星移,倍感羁旅之愁。寄书无路,日望归程。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四是舟行环境。一叶小舟,行驶水上,四顾江水茫茫,本就愁绪满怀;抬望眼,天高地迥,顿觉人生渺小;而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与故乡迥然不同,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如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写自己身在楚地孤舟,心念秦地故人;“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篇三:新员工入职感受

新员工入职感受

新员工入职感受(一)

进世华快两个月了,加入到宝安B区秘书团队是我的荣幸,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让我感到公司领导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相信这种自豪感将使我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

对于一个刚进入公司的新员工来说,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下,即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难免还是有点压力。为了能让自己尽早进入工作状态和适应工作环境,有问题及时请教同事,积极学习工作。在这段时间我犯过不少的错误,同时也学到了更多,与同事之间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过得非常充实和快乐,即使累点也是值得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在这段时间帮助过我的领导——玮妮,和宝安B区的秘书们,正是因为有了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不厌其烦的解说,促使我尽早熟悉工作流程,尽快地适应了环境,全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从事秘书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作为新员工,我会去主动了解工作流程、适应工作环境,不懂之处会及时向老秘书们请教,会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同时也会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在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也让我懂得: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具有完整的人格,才会将事情做好;端正心态,注重细节,才能让自己工作得更加完美。

除此之外,我会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公司发展。在工作中我可能会有迷惑和压力,但是我相信只要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信心的勇敢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让我们共同来迎接美好的明天吧!新员工入职感受(二)

从**年6月30日进入公司,不经意间参加工作将近三个月了。人生总会有无数个起点,从第一次学会站立到第一次开口说话,从第一次进入校园到第一次领工资。而现在,这个起点,是事业的开始,也是我人生转折的来临。短短三个月里,这段充实的工作经历,给了我许多的收获和颇多的感慨。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勤奋工作的人是最光荣最幸福的。对于幸福,我虽然不曾强烈的感受到,但忙碌之后内心的充实却是无与伦比的。这个月的时光里,我认真的过好每一天,这足以让我感到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这三个月里,公司里良好的氛围让我较快的适应了新的环境,具体有以下几点:

1、充满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

没有众人的帮助,没有人能单独完成一项事业,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加入团队中。一个成品从图纸的设计,接着进入车间生产线,每一步的精推细凿,任何一个环节出了一点问题,都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因此一切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成立十多年的公司里,我从刚进入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同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年龄、资格之分;领导和员工之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森严的上下级之隔。大家彼此相互合作和关心,工作上精益求精,会议中积极的商讨,闲暇时戏谑调侃。初到公司时心中的那份忐忑不安也被一扫而空,很快就融入了这个让人激动的集体之中。

2、友好善良的同事

还记得上午来公司的那一天,由于我对泊头地形的不熟悉。部长专门派董哥去车站接的我,董哥让人一看就是慈眉善目的感觉特稳重特踏实,以后的相处中也证实的确如此。这一举动让我感觉公司是重视和关心员工的。到公司看到了我以后的工作环境说实话让我心里有一丝的失落,钢材市场里的一排平房。对于我这刚毕业充满憧憬的大学生

来说,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可同时我也知道这样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时我也下定决心在这环境里好好的锻炼一下自己。接下来就是部长交代我的工作,才发现部长原来是一个幽默亲切的人,让我的紧张感一扫而光。我第一个月的工作就是下车间熟悉产品的类型和产品的还记得刚来不久去孙总家包饺子,十多个同事一起说说笑笑的干着活,恍惚间觉得是一家人在过年,那种感觉特别亲切,吃饭时孙总说的一句话“以后无论去哪不要忘了我们是吃过一锅饭里的人”听到这句话我都有种想哭的感觉,所有的一切无不让我感到感到和亲切

我第一个月的工作就是下车间熟悉产品的类型和产品的生产流程。我记得葛工的认真仔细,一笔一笔的教我画钢柱和钢梁图;记得亮哥带我到车间给我详细的讲解每一个生产流程及认识产品的附件;记得秦姐大夏天不顾炎热带我到车间详细讲解复合板的流程,C型钢的规格及检验要求;记得小云热心的带我去食堂吃饭帮我打饭,询问我工作中缺什么东西;记得到公司第一天晚上小孟和小雪请我在宿舍吃饭场景??太多太多需要感谢的人。

3、锐意进取、崇尚学习的企业氛围

全体员工召开例会的时候,我了解到公司有一批像战士一样的员工们,他们不辞辛苦,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中。也感到了孙总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对公司的发展有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给予我们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未来。随后的工作时间中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技术部。他们从来没有正常点下班过,有时晚上加班到深夜。为的就是把工程的图纸赶制出来。一个拥有了如此进取精神的企业,一定战无不胜。

公司要员工每个月读一本书,并且要写出读书心得。我特别赞同公司的这个做法。我感觉一个爱学习想学习的公司,熏陶给员工的这种工作氛围会使员工在思想上有一个提升,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员工的以后发展绝对是大有益处。而且公司还专门设有学习基金,对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会给予一定的学习基金,可以外出带薪学习。公司的这种激励做法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赞赏。在这个学习型的氛围中我相信我也肯定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现在我所从事的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每次经过领导和同事的指点,自己才恍然大悟。只有自己真的动手去做了,才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提高,得到了锻炼。让我庆幸的是,每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听到的不是领导的批评。而是更加耐心的讲解,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这同样是我要感谢的。我相信在这样的一个良好的氛围内,我会拿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我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公司做贡献。

如果把这三个月作为一个过渡期的话,那现在,过去了,一切从新开始,我不会再给自己理由,不会再彷徨和迷茫,给自己定一个坚实的目标,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创造自己的一片天空。

新员工入职感受(三)

十几年前的我看到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我就经常地想,几十年后的我毕业了,从学校出来后我的工作是怎么样的,何去何存?如今我走进了中建一局三公司。走进了武汉的地铁项目。

离开学校那天思绪很乱,突然感觉到很茫然,总觉得自己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找不到着陆的位置。

从走出学校去北京>培训的那一刻我就正式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再也不是祖国的花朵,这时我们已经结成了果实。

我想象中的工作环境是在深山老林里面穿梭,跟野狗豺狼打交道。来到北京我发现

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这样,住在宾馆里面培训,工作地点在武汉,我在武汉已经生活了四年,感觉已经很习惯了,在工作环境方面我非常的满意。所以我很感谢公司,让我在初来咋到的时候,感觉到温暖和关怀,而不是冷漠和无奈。

刚刚入职的一周,并没有太多的安排。日常的工作,都是熟悉工作环境,熟悉我们地铁项目,适应下武汉的天气(不过我已经适应了),偶尔帮同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还有,跟着同事走一些流程—诸如到还为施工的现场去看看工作的地点之类的。此外,更多的是,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这里,非常的感谢我的入职引导人—杜立明杜经理,他让我们熟悉了项目部的各种制度和管理,并帮助我们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生活。

对于我来说,工作是一个区别于以往的新环境,所接触的人和事物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新员工,我会去主动了解、适应环境,同时也要将自己优越的方面展现给公司,在充分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我还要时刻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不断地补充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公司发展。在工作中我可能会有迷惑和压力,但是我相信只要能端正心态、有十足的信心勇敢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只言片语,道不尽我的入职感想,心若在,梦就在,梦在,终有梦圆时,我期待着在地铁这方舞台的精彩成功!


一叶孤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6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一叶孤舟
相关文章
  • 遥遥在望

    七年级上册课后词语+拼音事理七年级上册课后词语+拼音事理第一课《散步》熬(áo)信服(xìnfú)嫩芽(nanyá)分歧(fēnqí)取决(qǔju?)拆散(chāisàn)委屈(wěiqu)粼粼(línlin)一...

  • 遥遥在望

    七年级上册课后语文成语解释七年级上册课后语文成语解释1 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2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极度恐慌。3 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形容被事...

  • 一叶孤舟

    诗人简介苏轼。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